诸葛亮离世前,刘禅问了他一个问题,诸葛亮才知道:阿斗不傻

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争衡。——《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三回》东汉末年分三国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大一统王朝,也经历过景观之治这样的盛世。但是历史是发展的,王朝的更替总是不可避免,强大如汉朝也会迎来分崩离析的局面。

东汉末年时期,汉朝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崩溃,诸侯之间战乱不断,随着一系列的斗争后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分别是曹魏、蜀汉和东吴。

但曹魏还是凭借更胜一筹的实力灭亡了蜀汉,之后司马炎强迫魏元帝退位,建立了西晋,率领西晋灭亡了东吴实现了大一统,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混乱的局面。

在东汉末年到西晋的这个时间段内可谓是一个乱世,打仗需要人,需要勇猛的人,许多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才便涌现了出来,在这期间出现了很多厉害的人物,比如关羽、张飞、赵云等,这些人大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骁勇善战,是武将。

但在那个群雄割据、战乱四起的年代,并不只是武将才有一展身手的机会,谋士同样有施展才能的地方。

对于谋士,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诸葛亮了,诸葛亮不是武将,但却是刘备的左膀右臂,为了报答知遇之恩,诸葛亮对于蜀国可谓是鞠躬尽瘁,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忠诚。

即使是在刘备离世后,平庸的刘禅上位,诸葛亮也没有任何恻隐之心,而是全心全意辅助刘禅。可以说,诸葛亮对于蜀国的功劳是巨大的,诸葛亮离世后,蜀国失去了重要的基石,最后还是被灭亡了。

刘禅的聪明之处

有人说蜀国之所以被灭,是因为刘禅太没用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还能帮他出谋划策保住刘备传下来的家业,一旦没了诸葛亮,刘禅根本无力管理一个国家。

的确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刘禅就是一个整日沉迷于美食和酒肉的昏君,他们认为,如果诸葛亮废除刘禅的话,蜀国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结局,但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诸葛亮离世前,刘禅问了他一个问题,诸葛亮才知道,刘禅不傻。

诸葛亮活了八十几岁,在古代可谓是高龄,我们知道人老了身体就会出现许多毛病,诸葛亮同样如此。诸葛亮晚年时期虽然同样能为蜀国出谋划策,但行动已经不便,常年都需要卧病在床或者是坐在轮椅上。

因为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刘禅对于诸葛亮还是非常尊重的,称他为相父。诸葛亮对于蜀国而言有着极高的威望,隐隐约约都要盖过刘禅这个君主,刘禅虽然敬重他,但是在心中还是会有所担忧。

在诸葛亮卧病在床期间,刘禅就曾托人转问诸葛亮一个问题:你死后,你的儿子该如何处置?

诸葛亮做法的回应

这个问题一问出,诸葛亮可谓是惊出一身冷汗,因为他知道刘禅问出这个问题其实是另有含义。

毕竟刘禅在许多人眼中就是个昏君,蜀国的许多的事宜也都是由诸葛亮决定的,所以刘禅也是担心,诸葛亮死后会将自己的权利转交给他的儿子,这样,刘禅可就被架空甚至是要被迫退位了,刘禅感到深深的威胁,所以问出了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表面上是在征求诸葛亮的意见,其实也是在提醒诸葛亮。当然诸葛亮听到这话后还是非常淡定的,毕竟他对刘氏家族的忠心是可鉴的,所以他也表示“臣家中尚有800棵树,足以养活他”。

这也就表明了诸葛亮儿子不会参与国家大事,而是选择做一个普通人,这也让刘禅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其实诸葛亮对于刘禅问出这个问题,除了震惊更多的还有欣慰,因为大家一直都被刘禅的表象所欺骗,以为他碌碌无为的人,如果不是刘备的儿子,他只能是个普通人。

但事实上,他还是有野心、聪明的人,这样让诸葛亮心中的担忧减少了许多。诸葛亮死后,诸葛亮的儿子也没有觊觎刘禅的位置,刘禅同样也没有为难诸葛亮的后代。

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最开始刘备邀请他出山共谋大事时,他也是再三推脱,就是因为他对权利和富贵并不看重,只不过在刘备三顾茅庐的坚持之下被打动,答应出山。

事实上,在刘备弥留之际曾留言诸葛亮:君可自取,就是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无能他可以选择自己上位,诸葛亮坚持内心的原则,以臣子的身份为刘禅效力,即使是在临终前也不枉写下出师表告诫刘禅。

总结

诸葛亮死后没多久蜀国就被灭亡了,刘禅投降被封为了安乐公,当被司马昭问到是否还想回到蜀国时,刘禅也是非常聪明的表示在这里很快乐,不想回到蜀国,这也让司马昭放松了警惕,这就是著名的乐不思蜀的典故。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禅的聪明,只不过这种聪明或许不适用于治理国家方面。诸葛亮虽然没有武将那样的骁勇善战,但是无论是从对天下局势的改变还是能力方面来讲都称得上是一位豪杰。如果东汉末年是一副画,那么诸葛亮必将是其中非常浓厚的一笔。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三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与管理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