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国牺牲,临终前说:凡我子孙,不可出国,更不能为外国人办事

他是一名抗击倭寇的英勇将领,他在天津保卫战中壮烈牺牲,他一生的功过被埋在历史的尘埃里,被后人探究评说。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他就是清朝威武的一代武将:聂士成将军。

男儿铁石志,总是报国心

正式被命名为天津是在明朝的明成祖时期,当时朱棣派遣数万在安徽驻扎的军人与他们的亲人前往天津开展军事驻扎工作,天津是我国重要的地理要塞,与北京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在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列强就利用这个要塞三次一路进军到天津,最后直逼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天津,在历史上一直作为重要军事基地和地理要塞,这里发生过刻骨的记忆,刻骨的耻辱和刻骨的呻吟,著名武将聂士成就是在这里牺牲,这里有汉白玉雕刻而成的聂士成雕像,英姿焕发的他坐在马背上,手坚定地指着前方,如同在指挥战争一样。

聂士成的名望与谭嗣同具有同等地位,二人一文一武都是旷世奇才。但是谭嗣同却人人知晓,而聂士成却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虽然武艺非凡,可是,在近代军事史中对聂士成的记叙寥寥无几,这很难不让人猜测,当时的武将的社会地位是低下的,因为“兵匪一家”的俗见,埋没了一代武将。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聂士成于1836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北乡岗集三十铺村聂祠堂郢一农家,居住在合肥宣城。聂士成的英武之风大概率是遗传他的母亲,据记载,他的母亲到七十岁了仍能练武,其身体素质可见一斑 所以,聂士成受母亲影响,自小习武,曾在袁甲三部任职,后追随刘铭将军镇压太平军,被提为提督一职。

中法战争时,聂士成被派遣到台湾基隆,在这次战争中的表现卓越并且成功击败法军。

1891年聂士成被调遣到别的地方去训练军队,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聂士成率兵支援,并在辽东大东岭与厮杀日军,拼夺了整整十个昼夜,最后一举击毙日军将领,成功收复了连山关。

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下令创立武卫军,武卫前军的组成部分就是曾经由聂士成统领的三十营,他们被调往芦台驻扎,由聂士成组织训练军队。聂将军十分注重军事教育,他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从兵法和算法等多个领域展开培训,并指导编订《淮军武毅各军课程》等多册兵书等作为训练教材。

训练装备也大大升级,有冷兵器,刀枪,马枪,步枪等等装备,聂士成亲自检验其升级成效。并且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举行大规模的实战练习,他亲自模拟真实的战队情景,带领军队上阵演习,提高了我国军队的战斗效率。

驱骑刀光寒,桥头此生瞻。

聂公当年激扬处,多少青松配雨寒。

1900年,辛丑战争爆发,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聂士成培训的军队派上了大用场,他率军队守卫天津阵地,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

由于积极应战,聂士成在战斗过程中身负重伤,在简单处理伤口之后,他坚持要返场继续杀敌,但是我国的战争储备严重不足,最终走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寡不敌众,奈何一代英勇武将也无法挽回惨败的结局,一个月的坚持抗敌之后,被敌人围攻在八里台,但是聂士成没有投降,他依旧向往常一样鼓励战士,加油呐喊,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认输!

他率领部队拼尽全力坚持了数个小时,最终倒在了一声炮响声中,他被炮弹击中了,并被击中了腹部,全身被炸裂,他像泰山一样视死如归,最后在战雨中倒下,壮烈牺牲。

聂士成虽然贵为国之重将,可他的生活却过得异常朴实,吃穿用度都和普通官兵保持一致,当战争爆发,国家需要他时,他就率先杀敌,他从不畏惧危险,也从不退缩,这样一位伟大的武将理应被全国人民尊重和悼念,可惜的是在当时的旧中国不像西方国家一样把战死的士兵按至高无上的军礼对待,所以聂士成战士甚至牺牲后都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

清朝政府对聂士成将军还是十分看重的,在他牺牲后追封他为太子少保,谥号“忠节”,在其家乡为其修建嗣堂,如今,祠堂前面还保留下了一只栩栩如生的石狮子,仿佛向人述说这段历史。

现在,聂士成的后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大概有几百人。记者曾经找到了聂士成的后代,对其进行采访了解到了当年聂士成临终前的遗训,面对采访的是,是聂士成将军的的曾孙。

先生向记者娓娓道来,聂士成在临终前曾经训话子孙后代:凡是他的子孙后代都不准出国,也不准为任何外国人办事,要永远爱国,永远忠诚。

虽然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出国也并不意味着背叛祖国,这个训话似乎看起来有些苛刻,但是聂家子子孙孙祖祖辈辈都严格恪守这个原则,不能因为今日之幸福,忘记曾经之耻辱,这样愧对聂士成当年的牺牲,所以他的后代至今没有出过国。

永远爱国,永远忠诚!简单而又热烈,应为所有炎黄子孙所铭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与管理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