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字国策定江山,他才是明朝的开国第一功臣

说到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大多数人想到的应该是徐达,除此之外可能就是刘伯温、李善长或者常遇春了。历史往往都有争议,这里我要说论功当居头功的这个人却不是他们,大家肯定知道他的策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个字当属明朝的定国之策,提出这个策论的人叫朱升。

论开国头功,这九个字锋芒毕露,但朱升的贡献又岂止是只有这些,今天无知史君就和大家聊一聊这位“奇才”。

朱升字允升,安徽休宁(今休宁县陈霞乡回溪村)人,是当地出名的才子。元至正四年(1344年),朱升登乡贡进士第二名,至正八年(1348年),任池州路学正,他管理学田有方,“讲授以身示法,南北学者云集”,这不仅显示了朱升的才干,而且表明了他在知识分子中的影响远远超出徽州地区。

至正十七年,朱元璋第一次见朱升,但是并不是以诏问的形式,颇有一番隆中对的味道,《学士朱升传》记载:“丁酉,天兵下徽,上素闻升名,潜就访之,升因进三策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上大悦。命预帷幄密议,所居梅花初月楼,上亲莅宸翰赐焉。”朱元璋亲临其室与朱升探讨天下大事,当时朱元璋虽然有自己的军队,但是只有区区几块地盘,是在群雄逐鹿之中势力相对较弱的,不过却有称王之心。

朱升对曰,天下大势未可知,与君为敌者众多,东有张士诚,西有徐寿辉、陈友谅,南有陈友定,东南有方国珍,如果率先称王必定称为众矢之的,遭受各方群起而攻之,那就危险了,不如先拥韩林儿,然后修好各家,先解决了陈友谅再做打算。另进“三策”,即九字真言。

朱升在徽州素来有声望,后来朱元璋谋划徽州时,朱升亲自去说服徽州元军守将福童,他独自一人前往,史书记载“朱升独立城下”对福童等言说:“江南行省平章吴国公,智量英武,一代真主也,将军可早为善后之计,全万民之福”福童知道朱升不仅威望甚高,而且行事素来有主见,于是打开城门投降。朱元璋后来在《免朝谒手诏》中说:“新安款降,不俟兵刃,四方之士,杖策来从,皆卿齿德俱尊倡之也。”给予朱升极大的尊重。

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一月,婺州(今金华)坚守不降,最后朱元璋亲自前往指挥,对婺州守城兵员十分痛恨,欲要破城后拿这些人问罪,询问朱升后,朱升建议:“杀降不祥,惟不嗜杀人者,天下无敌”,朱元璋也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城破无可妄杀”。婺州城因此得以保全,这也为朱元璋极大地积累了声望。

朱升可以说是朱元璋早期的智囊,大家都知道刘伯温,殊不知,刘伯温就是朱升推荐给朱元璋的。在打下婺州后,朱元璋问过朱升,说处州是否可以攻打,朱升说必须要打,为何,因为处州有三位大才,不拿下处州就没有办法将他们纳入麾下,这三个人是刘基、叶琛、章溢,他们都是王佐之才。尤其是刘基,“士大夫皆仰基名,若景星庆云”这三个人和婺州的宋濂被称为“浙东四贤”。朱元璋听从了他的建议,后来对刘基他们优待有加,当然,这几个人最后都为朱元璋定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朱升为朱元璋所出的谋略数不胜数,尤其在朱元璋“北伐中原,东取闽越,南平两广”的征战中,朱元璋曾对其军功这样概括:

“每奉征聘,即弃家从朕,亲率六军,东征婺州、诸暨、处州、巫子门、洋子江诸砦,俘获龙江,西伐铜陵、江州、洪都、武昌、安庆,北援寿春、金斗,南服猺蛮,蓍言趋吉避凶,往无不克。……及收抚伪汉黎庶,擒逆张,取中原,谋猷多中。岂非知无不言,言无不验者乎!岂非受委心腹,辅运名世者乎!……于戏!太公韬略兴周室,方叔功名照汗青。”

这是非常非常高的评价,就是这么一位“早随冠冕上云台”的大功臣,在其他人受封加爵的时候,却选择了归隐林泉,不再出世,朱元璋后来“欲赐予爵士”,朱升也是故辞不受,其实朱升与朱元璋一起征战多年,深知其寡恩薄情,生性多疑,他的激流勇退是非常正确的,在他归隐之前为其子朱同请求得一张免死金牌,但是就这么一个独子最终还是被朱元璋杀害,仅仅是留了一个全尸,可见朱升的先见之明。

朱升在老家休宁得以善终,临终前写下这么一首诗:

留心垂半世,藏体付千年。海内风尘息,城南灯火偏。亲朋何用哭,含笑赴黄泉。

这是一位睿智之人看透了政治和人生所作啊。

(小故事: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后来抗元改名朱元璋,“璋”:剡上为圭,半圭为璋。据说这种玉器非常锋利,所以朱元璋这个名字你可以理解为诛灭元朝的利器,颇有一番深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与管理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