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理学:对情绪的羞耻,比情绪本身更伤人

当我们感到痛苦,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它归因于那些我们此时此刻能够强烈感知到的情绪,却很难意识到,这些情绪背后也许存在一种更隐性的情绪:对情绪的羞耻

如果把情绪本身比作一个显而易见的伤口,情绪耻感就像是一把向内的、无形的匕首,在无意识之中,把伤口变得血肉模糊。

实用心理学:对情绪的羞耻,比情绪本身更伤人

喜悦、愤怒、悲伤、恐惧……这些情绪是人类共有的,每一种情绪,都有它的作用。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说,正是有了这些情绪的存在人类才得以繁衍至今

举个例子:恐惧

在原始社会,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大脑需要快速识别出危险(比如采果子时突然遇到的一只狼),才能做出反应,活下来。

现在,我们出门当然不会遇到狼了。但情绪作为生存本能,仍然在持续不断地向我们释放着信号:

愤怒告诉你,你的边界被侵犯了。

悲伤告诉你,你正在经历某种丧失。

恐惧告诉你,周围有危险,要逃。

抑郁告诉你,你太累了,该休息了。

如果把你的生活比作一个房间,情绪就相当于房间里的一个“报警器”。提醒你可能会存在的问题或者危险,让你及时地做出反应。

实用心理学:对情绪的羞耻,比情绪本身更伤人

问题解决,报警器自然也就不会响了。

如果你能了解情绪作用的原理,借由它看到自己的需求,看到情绪背后的问题,“报警器”本身,是不会影响你的生活的。

那为什么我们总是被情绪困扰,甚至为此承担极大的痛苦呢?

问题也许就出在,我们对情绪的诠释和解读上。

我们接受的教育和文化,很多时候,是排斥情绪这个“报警器”的,不仅如此,还会把“表露情绪”跟问题本身划上等号:

表达愤怒会被认为是不理性的,有失体面的,表达恐惧会被视为个性软弱,太强烈的喜悦也要抑制:“会不会显得太不成熟啊?”

这些对“报警器”的误读,从小到大潜移默化地进入我们的身体里,构成了我们对情绪的反应机制。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次要情绪”,简单来说,就是“对情绪产生的情绪”

俄亥俄州立大学威斯纳医学中心的心理学家索菲•拉扎勒斯(Sophie Lazarus)说:“一个人对某种情况的第一反应(主要情绪)往往不会造成问题,但他们对其的第二反应(次要情绪)最容易给自己造成困扰”

实用心理学:对情绪的羞耻,比情绪本身更伤人

在这些次要情绪中,“对情绪的羞耻”也许是最有杀伤力的一个。跟其他次要情绪(比如窘迫、内疚)相比,它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1.羞耻感跟自我价值直接相关。

羞耻感让人直接对自身的存在感到怀疑:

举个例子,同样是发怒,一个感到内疚的人说 “我做了件坏事”, 而感到羞耻的人说 “我坏”

2.羞耻倾向于隐藏。

其他次生情绪,比如内疚,往往是可以被探讨的,但当一个人感到羞耻,他的第一反应是“不要让别人发现它们。”它会直接抑制情绪的表达。

3.羞耻让自我分裂。

当一个人感到内疚时,他跟自己是统一的,你可以想象一个人和内心的自己站在一起,一起批评他的某个具体的行为和感受:

真是不应该跟他生气,刚刚有点过火了。

而羞耻,是一个人直接批判那个内心的自己,或者找来一大帮脑海里的“别人”跟他一起批判那个内心的自己:

这是不是你的问题呢?

你的感受是错的。

你又发火了,你真的好烂。

一些关于羞耻的研究表明,当羞愧的人觉得自己的整个自我毫无价值、无能为力、很弱小时,他们也感到接触了那些想象中的观众,而观众的存在纯粹是为了确认自己毫无价值。

像是一场发生在你内心的看似无声却异常嘈杂的由你自己发起大型 PUA

有心理学家说:羞耻是人类已知的最有力、最痛苦、最具破坏性的经历之一。情绪耻感,就是这种经历的雪上加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与管理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